谷雨时节,抢抓农时

发布时间:2024-04-27 13:57:19 来源: sp20240427

  4月13日,在四川省泸县奇峰镇宝丰村,村民在水田里插秧。   刘学懿摄(人民图片)

  4月15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东瀼口镇大坪村柑橘基地,无人机正在吊运柑橘。   焦国斌摄(人民图片)

  近日,湖南省益阳市的大通湖区再生稻无人农场开始插秧。该农场可实现农机作业任务远程创建与远程控制,利用智慧农业平台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数据采集分析、农事指令智能决策和农机作业智能执行。图为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在查看田间设施状况。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摄

  暮春谷雨至,备耕好时节。万物复苏的时节,全国上下抢抓农时,按下春耕备耕“加速键”,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面对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象,网友们倍感振奋。正如网友“石榴石”留言所说:“今天播下希望的种子,是为了明天有更好的希望,愿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又是一个丰收年!”

  

  各地奏响“春耕进行曲”

  时值春耕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从南到北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各地区各部门加紧夯实粮食产业基础,亿万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共同奏响了“春耕进行曲”。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一组“2024春耕图鉴”,展示了全国各地抢抓农时,田间地头的繁忙景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村民在农田里抛秧;在安徽省安庆市,农机手驾驶大型植保机械进行小麦田管作业;在江西省吉安市,村民驾驶农机翻耕农田;在河南省南阳市,高效节水喷灌机进行“一喷三防”作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民在玉米地里除草……春耕不辍,则秋收可期。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春耕依然忙碌,但效率越来越高。新华社客户端报道,在四川省仁寿县,玉米播种机也跟随着当地农民一同“上山”,成为丘区春耕的一大帮手。仁寿县有“两山一坝七分丘”的地貌特点,这曾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大大增加了春耕的人力成本。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小型农机也能顺利“上山”,助力粮食增产。如今,随着机器在山坡上来回穿梭,一颗颗种子被均匀地点播在地里,在人与机器配合下,一亩地不到半小时就可播种完毕。在过去,这可是3个人一天的活。

  央视网的视频,展示的也是在农业机械帮助下,全国各地的春耕景象。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32.3万亩小麦田里,多台植保机正在进行喷洒作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34万亩早稻陆续开始播种,水稻直播机的应用,不仅能够确保田间的通风透光,还能提高耕作效率;在甘肃省金昌市,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平田整地、施肥播种,科学技术的助力让春耕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

  田野上一幅幅充满生机的春耕画卷,也是一首充满希望的诗篇。网友“风中飘的云”说:“每一粒种子的播下,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网友“奔流入海”说:“又是春耕,万物滋生,播种希望,善作善成。”网友“更饮一杯”说:“看着绿油油的麦田,一种幸福感在我心中涌动,看着春耕的繁忙景象,我更加期待新的丰收!”

  为春耕插上“智慧”的翅膀

  科技赋能,让春耕生产越来越“智慧”,种地也能种出“科技范”。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展示出新的可能。

  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报道,关注了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的一处连片麦田。从这里放眼望去,看不到忙碌的农民,只见一架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盘旋,这就是当地的无人农场。在这里,“智慧田园决策中心”负责农情监测、农机管理、智慧灌溉等模块;无人机则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完成巡田任务;每块田里都配有土壤墒情监测仪,一旦检测到土壤湿度较低,便会启动智能灌溉系统,自动开闸灌水……无人农机协同配合,自动作业覆盖全程。

  新华网报道,安徽省芜湖市戈江区在数字化支持下,正呈现出一派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景象。科技助阵让智慧农业大显身手,在当地火龙街道的高标准农田里,机器正代替村民们在田野中耕种,通过节能灌溉技术轻松地将天然有机肥和水直接输送到农田里。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让春耕春管降本又增效。

  看到这样成熟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农田中,网友“茂兰”感叹:“现在农村的种植业越来越科学了,期待更多创新成果!”网友“风信子”说:“‘科技范’的春耕真不错!”网友“七夜”说:“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如今的春耕,不只发生在田野,也在电脑和网络中。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栋写字楼里,一群年轻人坐在电脑前,手上有一堆“农活”要干。央视网客户端报道,这群年轻人都来自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佳格团队。高学历、专业对口的他们,靠着后台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将数据服务覆盖到了全国4亿亩耕地。在新技术帮助下,农耕出现了卫星巡田等全新方式,而数字大田的经验,也正推向更多农场,助力农业生产更高效。

  网络连接的另一端在田间地头。比如,在江苏省海安市的季和农场,每一块地都拥有了自己的专属信息和数字编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年轻的技术管家相配合,农事经验与技术手段相辅助,在北京技术人员帮助下,农场负责人一个人便可以管理农场的2000亩地。

  这样欣欣向荣的场景让网友感到兴奋,网友“林中雨”说:“数字大田的推广,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农民,真真切切地为群众带来了利益!”网友“微风”称赞说:“春光无限好,正是农忙时!相信科技助力春耕生产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必将迎来大丰收!”

  “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

  在春耕的忙碌现场,有越来越多“新农人”的身影。

  这些年,很多年轻人选择重返田野,成为“新农人”施展身手。90后农机手、有博士学位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创业的土特产销售主播……春耕时节,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

  新华社客户端的报道介绍了电商“新农人”的两个“春耕”。报道将目光投向甘肃省陇南市,用一个场景,将网友们拉入了热火朝天的两个“春耕”场景中——“西秦岭大山深处,晨露未消,甘肃省陇南市康县90后电商‘新农人’王谢红便和老乡扎进大蒜地里放苗。随着铁钩划破地膜,一株株翠绿蒜苗露头。望着眼前充满希望的田野,王谢红一边干农活,一边按下手机视频录制键。”

  数字时代,电商“新农人”的“春耕”也在悄然变化,手机变成新农具,拍视频、做直播成了新农活。

  中国新闻网关注的是如何让“新农人”更好地驰骋在广阔田野。在浙江宁波镇海区,区委统战部牵头举办的“新农人”培训服务课程每个季度都会举行,从经营情况复盘到乡村旅游市场分析,从农家乐经营技巧到短视频拍摄推广等当下热点问题,通过上课,大家各取所需,在“头脑风暴”中获得启发,助推产业发展。

  据光明网报道,在吉林,自动育秧机已经替代了过去育秧的“老把式”,仅用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之前六七个人一天的工作量。带来这些变化的科研人员,已经成了黑土地上的“新农人”。开春以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刘亮的科研团队步履不停,忙着通过线上直播和下乡讲解等方式,为当地乡亲们的春耕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机械化播种不仅提高了水稻育秧的效率,更提高了秧苗的质量。目前,机械化育秧机在吉林省的推广面积已经超过了90%,为春耕跑出了“加速度”。

  对于土地变成“智慧田”,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点赞。网友“王智”说:“耕耘必有获,‘新农人’将继续书写兴农新故事!”网友“刘红斌”说:“希望我能用学到的先进经验知识,为家乡致富贡献力量。”

  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这些“新农人”为农业发展赋能,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快速转变。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