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行动看中国)东方荷马史诗《格斯尔》在北疆小城焕生机

发布时间:2024-04-27 16:25:00 来源: sp20240427

   中新网 赤峰11月17日电 题:东方荷马史诗《格斯尔》在北疆小城焕生机

  作者 奥蓝 白英夫

  连续两个星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45位民间艺人每天都会上演《格萨(斯)尔》(以下简称《格斯尔》)的演奏PK。这是2023年格萨(斯)尔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的课程内容。

图为2023年格萨(斯)尔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的学员们正在展示《格斯尔》。胡斯楞摄

  “这就是一种活态传承嘛。”自2013年起,这种培训班每年举办2—3次。《格斯尔》自治区级传承人尼玛敖斯尔是“常客”,每一次培训都有很多收获。“在这样的交流展示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宝藏,如何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已成为中国各地开展文化创新的积极探索。比如,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斯尔》。

  《格斯尔》与《玛纳斯》《江格尔》并列为中国三大史诗,由蒙古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讲述了格斯尔被天界派下凡降伏妖魔、为民除害,促成各部落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格斯尔》在民间多以民歌、民乐和故事书的形式广为流传,近年来还涌现出不少以此为主题的影视、舞台剧作品。2009年,《格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哈日巴日告诉记者,格斯尔文化是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文化中蕴含着生态观及现代意义。“在我们这里,《格斯尔》不仅是史诗演述和神话传说,还融入祭祀民俗、歌谣、那达慕、群众文化、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活动中。”

(资料图)图为人们正在户外演奏《格斯尔》。胡斯楞摄

  当地对《格斯尔》的系统性抢救保护启动于1983年,各地学者、专家涌入这里,搜集、整理《格斯尔》传说故事,拍摄《格斯尔》风物,研究格斯尔庙的历史背景与研究价值。

  田野调查之后发现,巴林右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格斯尔庙和格斯尔敖包,另有100余处《格斯尔》传说风物遗址,至今保存着手抄本《格斯尔传》,民间也一直保留着格斯尔祭民俗礼节。

  在巴林右旗,《格斯尔》项目旗(县)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有30余名。平日里,他们活跃在校园、社区、景区等地的各类民间舞台上。同时,他们还以师徒方式培养艺人。

  《格斯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今年89岁,不仅是中外演唱《格斯尔》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还培养了400多名学生,其中大多是牧民家的孩子。“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好接班人,把《格斯尔》一代代传下去。”

(资料图)图为金巴扎木苏正在给孩子们展示《格斯尔》的魅力。胡斯楞摄

  2008年,巴林右旗被命名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2012年,“中国格斯尔文化抢救保护与研究基地”落户当地。

  2010年和2018年,当地还先后成立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建立格斯尔传习所,通过组织培训、研讨、展演等活动,进行文化抢救、保护与研究。截至目前,已搜集口传《格斯尔》资料超1300小时,制作了《格斯尔》动漫、画册、舞台剧等文化产品,还发行了百集电视说唱艺术片《格斯尔故事》,这也是我国近40年来搜集整理《格斯尔》史诗工作中产生的第一部电视艺术科学资料片。

  “卡通画册的形式特别适合孩子们,他们很爱看。”卡通画册《英雄格斯尔》出版于2022年,精选史诗中的经典篇章,采用儿童易懂的文字表述。大板蒙古族小学老师莲花告诉记者,孩子还根据自己所看所想,在老师的帮助下,创作了一部儿童舞台剧。

  记者也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当地,大家都以《格斯尔》为荣,诸如搏克、文艺演出等体育文化活动,幼儿园、驾校等机构,公园、射箭馆等公共场所都以“格斯尔”命名。

  “要让《格斯尔》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巴林右旗民间文化艺术联谊会秘书长敖斯尔说,这不仅是对历史和未来的尊重,也是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使命。(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