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化何以“有戏”?听“戏中人”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4-04-27 21:31:49 来源: sp20240427

  近年来,各文博机构打破常规,升级展陈方式,开发文创产品,变着花样让参观者丰富感官体验,让文物背后的历史变得鲜活亲切。这股“文物活化”的风,也吹向了蕴含丰富统战文化的文博机构。

  近日,首部讲述统战工作的沉浸式戏剧《星五聚会》在重庆亮相,观众不再端坐台下,而是成为抗战时期我国民族工商业及各界名人参加的“星五聚餐会”的“座上宾”,切身感受80多年前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中共与爱国民主人士同舟共济的动人时刻。此外,在四川南充,张澜纪念馆推出了一部情景短剧《澜心家语》,从馆长、讲解员到“库房大爷”“门卫大叔”,全员齐上阵,让该纪念馆的主角——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张澜的可敬与可爱,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沉浸式戏剧《星五聚会》海报。受访者供图

  《星五聚会》:改编自“星五聚餐会”观众也是演员

  “……前段时间被国民政府百般刁难,以至于勒令停业受审。那边的同志不愿意妥协,国民政府就把出版社职员和工人全部抓进了大牢!得亏表老、鲜特老走了不少关系,才把大家解救出来。”

  在重庆白象街的“西南实业大厦”里,一名青年男子在圆桌旁激愤陈词,情绪随着话语内容流泻起伏,感染力十足。其左右分别坐着两名民国时期装扮的女性,她们与席间诸位认真倾听,神情凝重。若非说话男子作现代人着装,而且时不时“偷瞄”一眼桌上的台词稿,旁人也许真的会以为是哪部年代戏的剧组正在拍摄。

  事实上,这是首部讲述统战工作的沉浸式戏剧《星五聚会》于2023年初冬在重庆白象街西泠书房进行的一次路演。说话男子是九三学社社员黄元丁,他是这部戏剧的观众,同时也出演一名报社负责人。而现实中,黄元丁是一名资深的牙科医生。

  黄元丁台词中提到的“表老”是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杰出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张澜(字表方),“鲜特老”是民盟元老、“民主之家”特园主人鲜英(字特生)。剧中以周恩来、张澜、黄炎培、陶行知、卢作孚等为角色原型,讲述各界人士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懈努力的故事。

  据鲜英曾外孙、民盟重庆特园支部主委隆准介绍,《星五聚会》由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统战部指导,重庆长嘉文旅出品。剧本根据“星五聚餐会”改编,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场景:1942年,山城出现大量走私日货。多次向国民政府反映无果后,西南实业协会理事张筱岚(原型为“星五聚餐会”负责人张肖梅)发起“星五聚会”。会上,各界人士就如何驱逐日货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但各方观点短时间内难以达成一致,一时拿不出良策。此时,危险悄悄来临……

  与大部分舞台剧不同的是,观众可直接参与演出,切身体验时局之艰,感受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陶行知办学、邹韬奋的书店

  黄元丁那次参演,是九三学社重庆市渝中区委会青工委组织的一场“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的一部分。九三学社的青年社员们演出时,民盟盟员、文史研究者余鲲坐在一旁的观众席。作为该剧历史顾问,余鲲从剧本创作伊始就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剧本故事设置的背景是1942年。”余鲲向本报记者介绍,“此前一年,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以下统称民盟)在重庆特园秘密成立,国共以外的政治力量开始团结在一起。这一年,随着‘救国会’加入,民盟‘三党三派’格局正式形成。”

  余鲲的顾问工作主要是把控剧本中的史实部分,“一是统一战线这条主线,还有几条线是抵制日货、发展平民教育等”。

  在平民教育的部分,余鲲把民盟先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放入剧中。“他是剧中‘文理校长’的原型。剧末结束语提到校长在抗战胜利后积劳成疾不幸逝世,陶行知先生也的确是由于长期劳累过度于1946年在上海逝世。”

  “从剧中角色‘新华’身上能看到几位民盟前辈的身影,比如新闻出版界的胡愈之、冯克熙以及特园工作人员杨复全等,其台词设计主要参考了邹韬奋‘生活书店’被迫关闭的那段历史。”余鲲说,剧中一些台词特意留白,意味深长。“比如‘新华’说‘我想我不说,大家也可能知道是谁了’。如果观众对统一战线、对民主党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物可以虚构,但情节必须忠于历史。”余鲲说,很多剧情皆可找到对应的史实。“剧中虚构的角色‘安署川’,其反映的是时任西康省主席刘文辉、重庆市首任市长潘文华(二人均于1944年秘密加入民盟)与中共交往的故事。抗战期间,刘文辉经老部下牵线搭桥,在重庆与周恩来秘密会见,两人相谈甚欢。刘、潘逐渐向中共靠拢,为1949年的彭县起义埋下了伏笔。”

情景剧《澜心家语》演出现场照。受访者供图

  《澜心家语》:“15分钟戏剧”如何讲述“张澜故事”?

  张澜(1872—1955年),字表方,四川南充县人(今南充市西充县),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的张澜纪念馆近日推出红色展演剧《澜心家语》。以“15分钟情景剧”的形式,生动展现张澜的高尚品德和良好家风。张澜纪念馆馆长阳琼近日接受本报采访,介绍这部剧的创作故事。

  为何“跨界”排戏?

  从清末、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张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我们纪念馆将他的为官清廉故事以及他教育子女的家风故事整理出来,形成品牌展览《清廉闻于世·而澜表方圆——张澜家风轶事展》。展览名字里的“表方圆”出自《文心雕龙》中的“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2021年,该展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当时申报的展览项目有300多个,最后100家入选,四川有4家,我们是其中之一。

  《张澜家风轶事展》从2019年首展至今,曾在北京、天津、重庆、成都、广州等地展出,总计接待超130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张澜的光辉事迹、爱国主义精神和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但是,文物在运输、保管等方面多有限制,因此很多时候只能以图文展的形式来呈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参观者来说,大段文字和历史照片难免有些艰深晦涩,宣教效果也会打折扣。

  2023年9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举行名人故居(纪念馆)管理与建设专题培训班。培训期间,我馆培训人员一行观看了其他单位创排的红色展演剧目,深受启发。我们为什么不用情景剧这种活泼有趣的形式,来讲述张澜的故事呢?

  张澜在教育子女时诞生了很多有意义的小故事,我们选取了其中几个,编排成15分钟的情景剧。情景剧这种形式,第一个优点是时间短,游客来纪念馆参观——预计参观1个小时吧,花15分钟看这出剧,轻轻松松就能看完;第二个优点是不占地方,我们一般在纪念馆的铜像广场演出,下雨的话就改到展厅里做室内演出。我们这儿是古建筑,在里面演出是很有感觉的。

  如何创作?全员上阵

  在策划阶段,我们首先就把演出时间定下来了——今年元旦举行首次正式演出。去年国庆假期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这部剧的剧本主要由我们讲解部的工作人员负责。剧情主要来自《张澜家风轶事展》里整理好的故事,对白——尤其是张澜的台词,都是原话,不做加工。

  比如我们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张澜写给长子张乔啬的一封家书,这要如何呈现?我们从张澜孙女、民盟中央原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的视角出发,呈现她父亲张乔啬收到她祖父张澜寄来家书的场景。因为张澜是西充人,我们还找人用西充方言把这封信念了出来。

  送这封家信的邮递员以及张乔啬的饰演者,是我们游客中心负责安保的工作人员。这部剧中所有演员都是本馆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外援”。要说“外援”,我们请了一名南充大剧院的专业演员,从演员的走位、动作和眼神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指导。

  即使演职人员紧张,我们也安排了“AB角”,“A角”万一有情况上不了台,就由“B角”顶上。我和我们馆的党支部书记都是“B角”。

  像“邮递员”这样的角色,只有一句话台词,难度不大。但主角张澜是最重要的,台词也最多,这个角色由我们馆藏部的一位老员工扮演。他年纪大了,晚上睡觉时常常会醒,每次醒来他就开始背台词,背完又睡,一晚上这样重复很多次。他跟我说怕自己演不好,我跟他说不用紧张,就像教育你的小孙孙那样说话就好。

  我们馆里“口条”最好的当然是讲解员,但讲解员都是女孩,没法出演男性角色。比如旁白的角色由讲解部一名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员工来承担,她“声音出演”张梅颖。因为剧中呈现的是四五个独立故事,所以我们通过张梅颖对祖父的回忆来串联这些小故事。旁白的台词都是张梅颖的原话,都是《张澜家风轶事展》里已有的句子,我们没有“再创作”,只是把这些话安排在合理的位置,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最后,由角色“张梅颖”念出张澜的“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作者 尹李梅 报道)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