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马面裙走红高校毕业季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3:03 来源: sp20240426

  马面裙成最受青睐的毕业季拍摄服装之一 摄影工作室:预约订单已爆满

  国潮马面裙走红高校毕业季

  临近高校研究生毕业季,摄影工作室预约拍摄订单爆满,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国潮马面裙成为最受青睐的毕业季拍摄服装之一。在小红书上,马面裙的话题浏览量已经高达12.8亿次,抖音相关话题和短视频播放量最高超198亿。实际上,马面裙不仅作为礼服走红,也有很多人选择它作为日常穿搭。不少受访者告诉北青报记者,除了传统学位服外,还有很多同学相约拍摄传统马面裙汉服毕业照。

  马面裙走红毕业季

  各大高校研究生毕业季悄然临近,一家摄影工作室的负责人王先生称,预约拍摄订单爆满,很多同学选择购买或租赁马面裙等汉服拍摄毕业照留念。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小雨告诉北青报记者,除了黄领红袍的学位服外,还有很多同学相约拍摄了很飒的马面裙汉服毕业照,有的同学还会搭配上云肩和簪花学士帽。

  海外留学生薛同学也特地选择穿着马面裙参加毕业典礼。“我当时已经回国,又专程回伦敦参加了毕业典礼,觉得自己是来自中国的毕业生,就很想穿自己民族的衣服,于是选择了马面裙。当时学校在毕业典礼通知上说,可以穿自己民族的衣服或者个人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衣服,所以我希望让毕业这个本来就有意义的事情更加值得纪念。”薛同学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学的是教育哲学专业,选择穿马面裙也是想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来展示这一传统文化。

  映射国潮时尚潜力

  相关数据显示,以马面裙领军的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扩大趋势,2023年达144.7亿元。在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马面裙的话题浏览量已经高达12.8亿次,抖音搜索马面裙,相关话题和短视频播放量最高超198亿。

  去年“双十一”期间,马面裙在淘宝服饰卖出了超73万条,成为服饰类榜单的第一名,被评为2023年度淘宝十大单品。在抖音电商刚刚发布的《2024抖音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女性购买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95%,其中马面裙同比增长841%。

  这些数据证实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持续热情,同时映射了国潮时尚的发展潜力。

  数年前已经开始流行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裙子两侧打褶,中间有一段光面,因形似古代城墙旁突出的塔楼式建筑“马面”而得名。

  实际上,马面裙早已在圈内流行起来了。香菜(化名)是一名资深的马面裙爱好者,她从2018年开始“入坑”马面裙,到现在已经有几十条马面裙了。

  雲女士也是马面裙资深爱好者,她告诉北青报记者,马面裙六七年前就有商家在卖,但那时因为工艺不成熟,布料一洗就散褶且好几百一条,买的人并不多。现在因为工艺成熟,100元到200元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织金或是仿妆花马面裙。据她所说,现在的马面裙相比于古早的百迭裙,物美价廉,且纯色款完全可以作为百迭裙平替,款式多样,实惠很多。

  雲女士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马面裙制作的关键技术——压褶工艺,整齐的褶子是判断马面裙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此外是聚酯纤维面料,该面料的开发使现代人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还原古人身上价值连城、金光闪闪的效果,其奢华的外观也是马面裙出圈的原因。最后是新纹样的开发,许多马面裙使用的是现代纹样,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

  马面裙不仅因其传统魅力和现代创新而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也因为其质量和价格的优化而得以普及。从资深爱好者到新入门的消费者,马面裙通过不断改良的工艺、合理的价格以及多样化的设计,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促进了其在国潮风尚中的广泛流行。

  正版与山寨需细看花纹

  香菜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马面裙版型比较固定,判断正版和山寨一般是通过花纹来看,有些花纹是店家原创的,通常是织在布上的,如织金、仿妆花等。所谓织金,就是花纹在织布的时候织上去的金色,彩色是仿妆花。山寨店铺往往在拿到原创图案后,为了压缩成本而选择印花,布料大多廉价且无质感,背面为白色,轻透到能看见正面图案,褶子压不实,容易散。

  消费者种女士就曾遇到过货不对版的情况,到手的衣服质量和垂感与店家描述不符。她认为需要支持正版,反对山寨,毕竟原创的设计需要被尊重,而且原创汉服的质量更有保障。

  2022年,某国际知名品牌一条标价2.9万的裙子由于与中国传统马面裙相似而迅速引起关注,这事件不仅让马面裙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也引发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深入思考。在众多声音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穿出去”。

  北青报记者采访了一些马面裙爱好者,对于马面裙的走红,香菜认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很好的,“但我们不仅限于了解马面裙,还可以了解明制的琵琶袖上袄或者百迭裙等其他款式的汉服。”

  雲女士说,马面裙穿出去不仅展示了传统服饰,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立场的表达。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实习生 朱银花 付子琪

  统筹/池海波

  (北京青年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