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一家三代同走公益路:乐善好施成为“传家宝”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09 来源: sp20240425

何俊成陪敬老院老人读书看报。受访者 供图

   中新网 盐城11月22日电 题:江苏大丰一家三代同走公益路:乐善好施成为“传家宝”

  作者 顾名筛 谷华

  逢年过节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为困境儿童、残疾人慷慨解囊,20多年累计捐款捐物近150万元,创办爱心超市销售平价优质的生鲜蔬菜,养花种草免费送给乡邻装扮庭院……这都是发生在“江苏好人”何俊成家庭里的故事。这个家庭的三代人,将爱心代代相传,用善举温暖着身边的人。

  敬老院的“常客”,20多年未停步

  11月21日中午,何俊成走进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敬老院内87岁的夏树斌老人房间,他知道老人的老伴去世不久,很是担心老人的状态。“谢谢您又来看我,您放心,我在这里生活很好。”夏树斌老人握着何俊成的手说。

  站在一旁的新丰镇敬老院院长唐凤成告诉何俊成,前段时间给敬老院送来的新鲜花菜,老人们吃了几天,大家都很爱吃。唐凤成不知道的是,那些花菜其实是何俊成自掏腰包,帮助一个滞销的蔬菜种植户排忧解难,去田里采摘买下来,然后分送给敬老院、医院、爱心素食馆等单位的。

何俊成在敬老院看望老人。谷华 摄

  给敬老院送鱼送肉为老人们“加菜”,给老人们送牛奶、面包等营养品,是何俊成家庭的固定过节方式,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28年。28年来,何俊成行善足迹遍及新丰、金墩、方强、龙堤等多个乡镇敬老院,受助人群也扩大到其他的困难群体、困境家庭。

  新丰镇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杨立江是何俊成的老熟人。杨立江此前任金墩、新丰镇敬老院院长共十多年时间。他说,敬老院虽然经历了几次搬迁,老人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何俊成家庭对老人们的这份牵挂却一直持续、从未缺席。“不仅送钱送物,他还关心敬老院的硬件设施,去年他得知敬老院的活动中心里没有设备,特地送来一套投影仪和音响设备,让老人们多了看电视、听戏曲的娱乐活动。”

  兑现对母亲的承诺,累计捐出近150万元

  “我和敬老院的结缘,是受我的母亲影响。母亲经常教育我,要常怀爱人之心,帮助有需要的人。”何俊成说。

  自从1995年新丰镇敬老院建成后,何俊成的母亲邹桂芳就经常看望慰问老人。2000年,邹桂芳和丈夫随女儿移居美国,临走前她郑重嘱咐何俊成,接替她继续照顾敬老院的那些老人,“赚得多你就多送点,赚得少你就少送点。”何俊成答应了母亲,20多年中一次也没有辜负母亲的重托,累计捐款捐物近150万元。

  这个承诺的背后,也有辛酸的泪水。令何俊成记忆深刻的是,2007年他的生意亏损,手头拮据,眼看要到春节,母亲的越洋电话天天打来,催问他有没有去敬老院,何俊成有苦难言,总以事情多为由拖着,最后母亲给他下了限期令,电话遥控儿子“把这事给办了”。

何俊成在超市内整理蔬菜。谷华 摄

  如今,何俊成乐善好施的资金,都是来自他经营的600多平方米超市营业收入。2015年,他响应政府“菜篮子”工程,创办了百家福超市,主打价廉物美,每天生意很好,很多顾客甚至从十多里之外赶来买菜。何俊成说,他的超市是爱心超市,任何商品都必须是爱心价,超市还吸纳了当地6名就业困难人员,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

  三代人的“志愿接力”,凝成温暖家风

  从当初的遵从母命看望孤寡老人,到现在乐此不疲投身公益,何俊成越来越体会到母亲所说的做好事的意义:“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内心很充实、很快乐。”现在,他的儿子何小静也接过慈善的接力棒。从小到大,耳闻目睹奶奶、爸爸的为人行事,“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种子已经在何小静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36岁的他也已经成了一名公益达人,“作为何家的第三代,我有责任将这个家风传承好、弘扬好。”

邹桂芳夫妇在打理花草。谷华 摄

  走进何家客厅,迎面的墙上悬挂着邹桂芳老人书写的条幅:“家庭之美,文明之光”。何俊成说,这是母亲给何家定下的“家风”,乐善好施将永远是自家的“传家宝”。何家客厅内外还摆满了生机勃勃的绿植,这些盆栽花草都是86岁的邹桂芳亲手打理的。老人现在大多数时间住在国内,每天养花、写字。她说,乡邻们喜欢花草,也喜欢她写的书法,她都无偿送给大家,让大家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

何家客厅挂着邹桂芳老人书写的“家风”条幅。谷华 摄

  在文明家风的熏陶下,何俊成在公益之路上健步前行,他被评为“江苏好人”,他的家庭被评为盐城市第四届“文明家庭”。现在的何俊成还担任大丰区好人联盟负责人,他要用爱唤醒更多的爱、用善点燃更多的善,以引领的姿势为社会公益事业继续蓄力添彩。(完)

【编辑:李岩】